法难拈花正法眼藏

名相浅释(46 〜 50)

四十六,何谓“大事因缘”?

诸佛菩萨由因一“大事因缘”出现於世,令众生开、悟、示、入佛之知见,了脱生死轮回之苦。此谓大事因缘之旨趣。佛教权实二乘,即小乘--权,大乘--实。小乘教法以“无常、无我、涅槃寂静” 三法印印证世出世间诸法,“无常”者,谓山河大地,六道众生,皆非恒常不变,刹那生灭。“无常”者,谓山河大地,六道众生,皆非恒常不变,刹那生灭。“无我”者,谓人身及至神识皆是四大五蕴和合而成,幻化性空,皆是假相,无我可得。“涅槃寂静”者,谓众生以假证真,入於寂静,化涅槃化城而继证不生不灭之大法乐。大乘教法则由小乘之权延伸至“一实相”印,以实相印证诸法。泯众生知见而入佛真知,非思量所能及,非言辞文字所能测,体绝圣凡,佛我本一,遍观十法界,皆由迷悟而就,迷则六道轮回,生死茫茫,悟则背尘合觉,成佛作祖,此则“大事因缘”也。

四十七,何谓五时八教

依天台智者大师据佛陀一代圣教,判释为五个时期八种教体,此谓五时八教。界分而下:

一,五时:即佛陀在成道后分五个时期所说言教,为 ①《华严》三七日,②《阿含》十二年,③《方等》八年,(维摩,思益,楞伽,金光明,胜鬘等经)④ 般若二十二年,⑤ 《法华》,《涅槃》八年,此谓五个时期所宣圣教。

二,八教,即佛陀在前述五个时期,对众生所施之教化方式,分为八种,即:顿、渐、秘密、不定、藏、通、别、圆、前四种是化仪,后四种为方法。

其中,1,“顿教”,即《华严》三七日,佛成道后在寂灭道场,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及善根成熟之天龙八部说此圆满大法,开示“四法界,十玄门,六相,五教”,《华严》以“性修不二,生佛同体,初发心时即成正觉”

为总持。《华严》者,即以“一真法界万行因华,庄严佛果” 故称《华严》,世尊宣说此圆顿大教时,在座诸声闻,缘觉二乘人如聋若哑,听不懂此大法,只有大乘菩萨能悟入契机,故称“顿教”。

2,“渐教”:因三乘学人难契入《华严》顿教,故佛至鹿苑,为?陈如等五比丘宣说:“苦、集、灭、道” 四谛及十二因缘,六度道等三藏教,以破除凡夫见思二惑,随后说《方等》、《维摩》、《思益》等经,破外道“断、常”二见使心性纯净之二乘人渐趋大乘,最后说八部《般若》,此《阿含》、《方等》、《般若》三时所说之法是为“渐教”。

3,“秘密教”:佛说法时,应人施教,应病与药,或为此说顿,为彼说渐,受者彼此不相知所得之法,然彼此各得法益,此为“秘密教”。

4,“不定教”:佛以一音演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,佛以“藏、通、别、圆”四教法随机应化施教,受教众生能於渐中得顿益,顿中得渐益,随各根性所得法益,此为“不定教”。

以上为四种化仪--即“仪式”。

此后佛再说《法华》开前顿渐之权乘,令入“非顿非渐、非秘密,非不定”之教理,令三乘归一乘,摄一切众生皆可成佛,如是《法华经》云:“”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,除佛方便说,但以假名字,引导於众生“。《法华经》乃导众生成佛之大经,开、示、悟、入佛之之见,三乘归一,契悟者皆能得授证为佛,依究竟觉义,言众生皆具佛性,故人人都可成佛。

最后时佛说《大涅槃经》,为钝根众生权说四教,开示佛性常住,令众生知”真常“入常、乐、我、静大涅槃境,此曰”捃拾教“,二为息钝根众生在末法中起断灭见,亡失法身慧命,以设立三种权教”藏、通、别“而扶固圆实教,此谓”扶律谈常教“,扶持律仪而常住佛性。《法华经》,《涅槃经》乃为第五时教也。

四教即是:

1,藏教:即修多罗藏之四《阿含经》等,毗尼--戒律藏五部律,阿毗昙藏--婆沙,俱舍等,此为小乘三藏,小乘藏教乃为观”四谛“法,修三十七道品,断见思二惑,证阿罗汉位之声闻及依十二因缘悟缘觉位之辟支佛所设,但亦摄受缘四谛法,依四弘愿而修六度行之菩萨乘圣者,如是经三大阿僧祗劫,顿断见思二惑而成三藏佛果,此三乘人因发心不一而证果亦不同,但皆为断见思二惑而悟偏真入化城之圣者。

2,通教:藏教悟偏空,证”我空“而不见”法空“。故为通前偏真,通教则为利根人所持证,见空与不空,通别,圆二教,是明三乘之共行法门,为教内利根人证空之教。

3,别教:别界为三教外独菩萨法,为三界外钝根菩萨所修证之法门,於教理、断惑、修道、证果等与前后三教”藏、通、圆“ 均不同,故称之为”别教“,此教之菩萨於历劫修行,持证皆互不相授,故谓之别教,乃各别之意,其证之次第以”三观“一心--观假,观空、观中,七地菩萨以前名有法式,有功用道,仍有无明执惑。

4,圆教:以为三界外利根菩萨所设,修一心三观、假、空、中一心具足,事理圆融无碍,具圆明、圆妙、圆顿、圆满之德相,故称之为”圆教“,一悟一切悟,一修一切修,一真一切真,一断一切断,一位一切位,随心所现皆成真如,烦恼即菩提,妄想即妙用,不断染净自得清净,《法华经》云:”初发心时,便成正觉,所有慧身,不由他悟“,”清净妙法身,湛然应一切“。诸大乘经,说佛境界莫过於《法华》,此教初住位即能现身百界,八相成道,不同於三乘人位次。

圆顿湛明,故为”圆教“。

如上即为”五时八教“!

四十八,佛教共有几个宗派?

佛教自后汉传入震旦后,逐分大乘之”华严、天台、法相、三论、净土、律宗、密宗、禅宗“,小乘”俱舍、成实“共十宗。

四十九,当代那些宗派为修持之普遍?

当代修持最为普遍为禅宗,净土宗,密宗,其中禅宗乃佛法之骨髓,以明心见性,离心意识,当下直指为纲要,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,顿悟於不可思议处,见性即证法身。密宗以”身、口、意“三密相应,视五蕴即佛,三业同作,以本宗不共异胜方便与本尊相应心品,得幻化成佛,净土宗以四相念佛法门,实相,观想,观像,持名为持摄,尤以持名为最方便,以即生往生极乐为目的,达三不退位而转身成佛。

五十,佛教与世俗是何关系?

佛教的教理及践行处处体现”入世而觉“,如七佛通圣偈”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“。乃至大乘菩萨道六度万行,皆处处体现以自我净化继而净化社会,奉行众善促进人自身,人与人,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入世本怀,”觉行“之,入世观则是”出世不离世,入尘不染尘“,”一切根本戒“,”日行一善 辟谷济善“等行持倡导”为国分忧 为民造福“为导向,故佛教是净化社会和谐人群的重要力量,另一方面,佛法之行?自南宋始,衣钵传承转入隐世后,在行持实践上有失之要眼之嫌,多有趋向迎合世俗之表象,教理在匡护世俗之同时,行持上则有附合世俗,被世俗所同化之弊,故世俗有对佛教认知浅表化,功利化之现象,这都是需匡正之处。

《法华经》云:”奇哉奇哉,此诸众生云何具有,如来智慧德相,愚痴迷惑,不知不见,我当教以圣道,令其永离妄想执着,于自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,与佛无异。“ 又云:”不了于自心,云何知正道,彼由颠倒慧,增长一切恶。“ 由此可知,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,自性光明,佛性非由修得,本来具有,只因多生多劫积染妄执颠倒,覆盖其性。种种修行法门,皆是手段工具,旨在去妄显真,妄想歇时菩萨自现如佛无二,是故:”说法者,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“《楞言经》云:”因缘和合,虚妄有生,因缘别离,虚妄名灭。“《大乘起信论》云:”一切诸法,唯依妄念而有差别,若离妄念,则无一切境界之相。“ 一切佛法都是善巧方便,学人幸勿粘执,但能我空,法空,空空,则以上文字也归於空,智者能从中心领神会,一悟发无不是法,十方皆为诸佛刹土,随所受用皆成资粮,自性菩提现成,由此悟去则为佛门龙象也!

大乘心宗八十八世,禅宗六十一世衣钵弟子毗嚧行武法难供养同修


发表回复